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(简称《规划纲要》)对我国水运发展格局的构建和优质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,是我国未来水运发展和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。构建中国现代水运发展格局,应坚持“服务国家战略、加强陆海协调、促进统筹协调、安全绿色发展”四项原则。到2035年,力争建成功能层次清晰、保障能力充足、战略支撑有力、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,基本形成安全、畅通、经济、高效、绿色、智能的现代化内河运输体系。内陆水运资源得到科学利用,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,为国家服务
布局63个主要港口和“四纵、四横、两网”的高等级航道
《规划纲要》明确了水运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格局是规划布局63个全国主要港口和全国高等级航道“四纵四横两网”。
《规划纲要》布局上海港、大连港、天津港、青岛港等11个国际枢纽海港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枢纽;考虑到完善沿海港口体系、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等因素,沿海主要港口新增三个港口。在航运条件较好的支流高等级航道上,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,确保重点物资运输,主要内河港口布局将新增8个港口。最终,中国形成了63个主要港口,包括27个主要沿海港口和36个主要内陆港口。
按照“强化航道、沟通水系、延伸辐射、直达海港”的思路,对国家高等级航道原有布局进行了拓展和完善,最终形成了“四纵、四横、两网”的总体布局。
其中,“四纵”主要包括京杭运河、江淮干线、浙赣粤、汉湘桂四条跨流域水运通道;“四横”主要包括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、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、淮河干线及主要支流、黑龙江及主要支流四条跨区域水运通道;“两网”包括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。到2035年,全国高等级航道将达到2.5万公里左右。
细化水运高质量发展任务
根据《规划纲要》提出的总体任务,结合水运行业发展实际,从区域港口群、航运服务、香港生产城市一体化、绿色发展、智能水运、安全水运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水运优质发展任务。
在建设协调高效的港口群方面,要加强辽宁沿海、津冀沿海、山东沿海、长三角、东南沿海、珠三角、西南沿海七大港口群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,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。天津、河北沿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港口群,以高效协调、提高质量、提高效率为目标,优化港口群发展结构,强化综合服务水平。辽宁、山东、东南、西南沿海四大港口群注重错位发展、协调发展,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,提升整体发展水平。
在提高现代航运服务水平方面,主要港口和大型港口城市是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的主要支撑。完善航运和航运交易市场体系,加快发展航运金融、保险、仲裁、信息、人才等高端服务业。大力发展航运总部经济,促进航运要素的集聚,形成港航企业、人才、资本和信息的区域高地。鼓励港航企业走出去
在促进香港城市的融合和发展方面,我们将促进港口、城市和产业之间的互动。着力推进保税区、工业区、出口加工区、保税港区等工业园区发展,构建多功能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。以港口为龙头,以园区为载体,以城市为核心,形成港口、物流园区、城市相互依托、融合共存的发展格局。推进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,推进水运港口“单一窗口”功能覆盖整个水运系统,建立信息交流、监管互认、执法互助合作机制,优化港口经营环境。
发展绿色水运,高效利用港口资源,应控制总量,调整存量,优化增量,提高效率,引导内河港口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推进辽东湾、津冀沿海、苏州河、珠江口航道、锚地资源共享和共享。港口规划建设全过程应加强绿色创新,完善运营,生态保护工程措施。促进港口机械和运输车辆的低碳化,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输集散港口的比例。在船舶排放控制区严格执行政策,提高船舶使用岸电的比例。全面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,推进液化天然气充装站建设,发展清洁、低碳、先进、适用的内河船舶,严格防治船舶污染,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,严格按照标准安装和配备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储存设施。
在建设智能水运、全面提升港航,北斗导航信息化水平方面,大力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(5G)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提高港口运营综合生产效率和安全性,推进港口服务和监管信息化,建设智能港口。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和改造,推进内河港口设施和运输船舶智能化,推进自动化装卸和仓储设备应用。综合应用数据资源,实现货物自动识别、实时跟踪、智能配送、智能装载,提供“一站式”、“一单到底”服务。
在安全水路运输建设和加强港口区域安全风险管控中,完善和优化海事监管、救助、治安防控体系布局,建立港口安全双防机制和应急保障联动协调机制。落实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增强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、协同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。以长江干线等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重点,协调邮轮救援船舶和基地布局,提高内河交通安全通信监控和应急指挥能力,积极探索无人机、无人驾驶船舶等先进装备和卫星、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。